Andrew Ng 吳恩達:Google Brain的聯合創始人、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及Coursera聯合創始人 – AI名人堂

AI名人堂2年前 (2023)發佈新公告 AI管理員
4 0

Andrew Ng 吳恩達:Google Brain的聯合創始人、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及Coursera聯合創始人 - AI名人堂

吳恩達個人簡介

吳恩達(Andrew Yan-Tak Ng),(1976年 – )英國出生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技術企業家,專注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(AI)。吳恩達是谷歌大腦的聯合創始人和負責人,並曾是百度的首席科學家,將百度的人工智能小組建設成一個數千人的團隊。

吳恩達是斯坦福大學的兼職教授(曾任副教授和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或SAIL主任)。作爲Coursera和deeplearning.ai的聯合創始人,吳恩達也對在線教育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。他帶頭做出了許多努力,通過他的在線課程教授了超過250萬名學生學習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。他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科學家之一,在2012年被《時代》雜誌評爲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,並在2014年被《Fast Company》評爲最具創造力的人物。2018年,他發起了人工智能基金,目前是該基金的負責人,最初是一個1.75億美元的投資基金,用於支持人工智能初創企業。他創辦了Landing AI,提供由人工智能驅動的SaaS產品。

成長經歷

吳恩達於1976年出生在英國,他的父母 Ronald P. Ng 和 Tisa Ho 都是移民自中國香港。在成長過程中,他在香港和新加坡度過了一段時間,後來於1992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。

1997年,他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本科學位,主修計算機科學、統計學和經濟學三個專業,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。1996年至1998年間,他還在 AT&T 貝爾實驗室進行了強化學習、模型選擇和特徵選擇的研究。

1998年,Andrew 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(MIT)獲得了他的碩士學位。在麻省理工學院,他爲網絡上的研究論文建立了第一個公開的、自動索引的網絡搜索引擎,是CiteSeerX/ResearchIndex的前身,但專門用於機器學習。

2002年,他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博士學位,導師是Michael I. Jordan。他的論文題目是 “強化學習中的塑造和策略搜索”,至今仍被廣泛引用。他於2002年開始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,並於2009年擔任副教授。

學術和工作經歷

吳恩達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系的教授,他曾擔任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(SAIL)的主任,在那裏,他爲學生授課並開展與數據挖掘、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有關的研究。他在斯坦福大學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CS229是校園內最受歡迎的課程,有些年份有超過1000名學生報名參加。截至2020年,Coursera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中有三門是吳恩達主講的: 《機器學習》(第1名)、《給所有人的AI課》(第5名)、《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》(第6名)。

2008年,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小組是美國最早開始倡導在深度學習中使用GPU的小組之一。其理由是,高效的計算基礎設施可以將統計模型的訓練速度提高几個數量級,改善與大數據相關的一些擴展問題。在當時,這是一個有爭議、有風險的決定,但從那時起,在吳恩達的帶領下,GPU已經成爲該領域的基石。自2017年以來,吳恩達一直倡導轉向高性能計算(HPC),以擴大深度學習的規模,加速該領域的進展。

2012年,他與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 Daphne Koller 共同創立了Coursera,並擔任首席執行官,這是一個向所有人提供免費在線課程的網站。成立之初,便有超過10萬名學生註冊了他的熱門CS229A課程。今天,有數百萬人註冊了Coursera課程,使該網站成爲全球領先的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(MOOCs)之一。

2011年至2012年,他在谷歌工作,與Jeff Dean、Greg Corrado和Rajat Monga一起創立並指導 Google Brain(谷歌大腦)的深度學習項目。

2014年,他加入百度,擔任首席科學家,開展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有關的研究。在那裏,他成立了幾個研究團隊,如面部識別和用於醫療保健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Melody。2017年3月,他宣佈從百度離職。

不久之後,他推出了Deeplearning.ai,一個在線的深度學習系列課程。然後,吳恩達推出了Landing AI,提供人工智能驅動的SaaS產品。

2018年1月,吳恩達公佈了AI基金,籌集了1.75億美元來投資新的創業公司。2021年11月,Landing AI獲得了由McRock Capital領投的5700萬美元A輪融資,以幫助製造商應用計算機視覺。

獲獎和榮譽

  • 貝爾大西洋網絡服務獎學金(1995年)
  • 微軟技術獎學金(1995和1996年)
  • 安德魯·卡內基學會獎學金(1996年)
  • 伯克利獎學金(1998-2000年)
  • 微軟研究獎學金(2001年至2002年)
  • Alfred P. Sloan研究獎學金斯隆基金會教員獎學金(2007年)
  • 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》,35位35歲以下的創新者(TR35)(2008年)
  • 國際人工智能計算機與思想獎(35歲以下研究人員獲得的人工智能最高獎項)(2009年)
  • Vance D. & Arlene C. Coffman學院學者獎(2009年)
  • 《時代》雜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(2013年)
  • 《財富》雜誌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(2013年)
  • 《Fast Company》最具創造力的商業人士(2014年)
  •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(2015年)
© 版權聲明

相關文章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...